健康咨询热线:010-59625999 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:4006-999120  投诉:010-86961336  支付中心  医搜  医院
导医网首页 | 预约挂号 | 导医陪诊 | 定点医院 | 疾病大全 | 健康管理 | 健康资讯 | 在线问吧 | 视频咨询 | 妇科导医
您所在位置: 预约挂号首页 >> 就医资讯 >> 正文

秋季是鼻炎高发的季节 怎样预防鼻窦炎


日期: 2015 - 10 - 29   作者:   来源: 中国食品科技网   责编: lq   阅读次 数:
本文摘要:   秋天是鼻窦炎的多发季节,如在美国,鼻窦炎就是秋季常见病,每年约有3400万人患病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专家艾里克·泰勒在《每日健康新闻》上给观众介绍鼻窦炎的防治方法时说:“鼻窦炎和病毒感染及感冒有联系。”同时他还说:“通常感冒和鼻窦炎是很难区分的。”

  一般来说,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两种。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病人常年性发病。具有连续性打喷嚏、流清鼻涕(如继发性感染,则可转为脓性)和鼻堵塞这三个主要的临床表现。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多在花开季节发作,所以又称为“花粉症”。表现为反复发作、突然发生鼻内奇痒,连续打喷嚏,流多量清水样鼻涕,鼻塞,发作时间比较短暂。

  病因是什么

  病人多伴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。在日常生活中,常见的过敏源有冷空气、季节性的花粉、全年性的灰尘、霉菌、棉纺纤毛、某些特定的药品、食物。

  怎样防止它发作

  过敏性鼻炎必须长期的、稳定地治疗。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和过敏因素,达到脱敏、消肿、通气。不过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根治疗法,仅仅能做到少发作和减轻症状。病人可以服用抗过敏的药物,包括有嗜睡作用的和没有嗜睡作用的两类;还可以用激素类药物,如鼻腔喷雾、泼尼松、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,不宜长期口服,因其副作用大,一般以这类药物配制的滴鼻液滴鼻;也可以在没发病前使用色胺酸钠;而现象较重的患者建议用一些减轻鼻塞的药物,鼻腔分泌物较多的病人可以用一些减少分泌物的药物;一些草药茶也有一定的效果;此外还可以用中药、激光、微波、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。一般常年有过敏性鼻炎症状的人、对多种过敏源过敏的人、合并哮喘的人、有持续性咳嗽的人建议用脱敏的方法治疗。临床上观察到:不少小儿也患有过敏性鼻炎。因其语言表达能力差,容易被家长和医生们误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、支气管炎等疾病,采取不当的治疗措施,常常收效甚微。所以专家提醒您,当您的孩子表现出相关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正确诊断。

  区分感冒和鼻窦炎还是有章可循的,如果你有感冒症状,过了一两个星期还没好,或者忽好忽坏,反反复复,那就可能患上鼻窦炎了。还有,如果鼻涕黏稠、呈黄绿色,说明有细菌感染,也是鼻窦炎的症状之一。另外,鼻子呼吸困难、鼻塞、疲劳、咳嗽、嗓子哑、头痛等感冒症状,如果你占了两个以上,也可能是患上鼻窦炎了。

  预防鼻炎教你三招

  预防慢性鼻炎的发生,重点是做好对急性鼻炎的治疗。急性鼻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往往转化为慢性鼻炎。而急性鼻炎系由呼吸道病毒感染而来,预防应侧重以下几点:

  首先避免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:如过度疲劳、睡眠不足、受凉、饮酒、吸烟等;这是因为,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,鼻粘膜调节功能差,防御功能低下,病毒乘虚入侵导致发病。中医多认为是风寒之邪入侵体内所致。

  其次,要坚持体育锻炼,增强身体抵抗力:如晨跑、冷水浴或冷水洗脸等运动,可增强体质,提高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,提高人体对不良条件的适应能力,并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及全身其他慢性疾患。另外,可用中草药预防:受凉后,可及早服用生姜红糖水以驱除“寒邪”。感冒流行期间可服用荆芥、防风、板蓝根、生甘草等配成的中药,以减少发病机会。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感冒流行期间,外出须带口罩,避免公众集会,尽量少去公共场所,对发病者作好隔离工作。对污染的室内,可以白醋熏蒸空气消毒。

  慢性鼻炎除了由急性鼻炎治疗不及时、不彻底所致外,还可因慢性理化因素刺激、用药不当所致。因此,预防慢性鼻炎时,应注意滴鼻液药液的渗透压、pH值,浓度应适宜,不可长期大量不加选择地滥用滴鼻液,而应按专科医师的指导正确使用滴鼻液,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或加重原有鼻炎的病变程度。


 

 

 ·  世卫组织称吃火腿香肠可致癌
 ·  全面预约挂号是趋势 但不能操之过急
 ·  业内声音:全面预约挂号是趋势 但不能操之过急
上一条资讯:
下一条资讯:
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,仅为提供更多信息,也不构 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。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。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 识产权的文章,请联系我们。
    打印本页 】 【 关闭窗口 】 

关于我们 | 公司动态 | 产品与服务 | 合作伙伴 | 代理合作 | 就业机会 | 联系方式 | 地方分站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s © 2005-2016 东亚医讯-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[2010]第00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