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媒体近日在讨论一个问题:父母年龄越大,身上病痛就越多,进出医院是不可避免的。然而,医院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,逐步推进网络挂号,并取消人工窗口挂号。一直习惯排队挂号的父母,被迫卷入网络挂号的大潮,他们既无助又害怕。
2009年,卫生部《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》出炉,要求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,网络挂号随之走进大众的视野。早在去年8月,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关闭人工挂号窗口,率先尝试“非急症全面预约”。如今网站、微信服务号、支付宝、手机app等网络预约挂号平台遍地开花。然而,网上挂号平台要求会上网、会打字、会用网银。可是,老人手机是没有以上功能的,得有一台能上网的智能手机,这便成了不少老人家看病挂号的“拦路虎”。
评价科技应用是不是人性化,其中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就是——盲人用起来有没有问题。如果连盲人都能自由使用,那么让老人家用,障碍就会少得多。问题是,互联网公司对人性化的理解,前提还是基于市场已经普及了智能手机,并且病人们已经熟悉了诸如二维码、网银、微信、支付宝、百度等应用。
公共机构主动走进互联网浪潮,用新技术应用来减少人手、提高效率、降低交易成本,这是时代必然。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,网络挂号被完全接受,这也是有赖于作为客户的父母都是80/90后的缘故。仅仅看到普及率高,就以为全民都能顺利切换习惯,未免显得太乐观。
医院挂号网络化快速推进给公众带来了新时代的快感,却没能解决资源分配有限、抢号得趁早、黄牛党仍有空子可钻的根本问题。
其实,有关部门不如给出足够的过渡期和适应期,让畏惧网络、“落后”于时代的群体,还能慢慢学习,还能保有传统习惯。这就像小车速度再快,城市也不能把自行车一次性全部消灭掉。无论用什么形式,病人的核心目的还是看病,而不是挂号交费。科技人性化的真正含义,在于让人们学最少的东西,能做到更多的事情,而不是相反。 |